父亲坚毅伟岸,栽上庄严肃穆的松柏; 母亲温婉娴淑,种上一棵幽雅的白玉兰; 妻子最喜欢淡雅高贵的樱花; 我要一株笔直参天的白杨树。 我将告诉儿子,将来每一棵树都代表着你的亲人,你来看望我们的时候,要精心地护理、修剪、浇水和施肥,它们就像我们全家人一样,永远在一起。当那棵小白杨伴着你的成长长到参天大树的时候,那就是你的父亲在默默地陪伴着你。 很难想象,这样一段充满诗意的文字,是一位网友对自己以及家人身后归宿的安排。 又到清明时节,当很多人在逝去的亲人面前烟熏火燎地祭拜时,有这么一群人,在故人的墓前,手捧鲜花,放一曲轻柔的民谣,安静冥思,悄悄对话。 如今,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的“树葬”、“花葬”、“草坪葬”等生态墓葬方式,正在以一种全新的理念,解读生死的涵义。 扫墓如同逛公园 行走在宽阔整洁的石径上,头顶是鸟儿清脆的鸣唱,耳畔有轻快的民乐一路相伴。放眼望去,满是青翠的松柏,盛开的玉兰,一派生机盎然。石径两旁,栩栩如生的雕塑生动地讲述着流传千年的“二十四孝”故事…… 清明节前,记者来到杭州最早推出“树葬”、“草坪葬”等生态墓葬的浙江安贤陵园。耳闻目睹的这一切,让记者对陵园有了全新的感受。 所谓生态墓葬,就是将骨灰埋入地下,地面只留一块平碑,并在其周围种植树木、花草。 一座5亩左右的小山坡上,是2000年安贤园建立时最早推出的生态葬区“常青园”。及目所见,一派葱茏的天地,一如它的名字。 树木已成林,雪松有四五米高,逝者的骨灰就直接埋在树下,滋养着眼前这些充满活力的生命。定睛细看才会发现,每棵树下都有一块小石碑,只有书本大小,斜铺在地面上,形状各异。入口处有一株双生的雪松,这是一对夫妻的合葬墓穴。树下有块心形的石碑,碑上只有两行小字,刻着两人的名字和生卒年月。 另一处的草坪上,平铺着几处造型各异的石碑,在青草的掩映下,静静讲述着主人生前的故事。一块形似翻页的石书上,写着简短的纪念文字,读来令人动情。石书还雕刻着死者生前的生活影像,十分生动。 “扫墓踏青时,看不到苍茫的墓碑。这种方式既美化环境、又时尚文明,既福荫后代、又愉悦身心,关键是还符合了中国人‘入土为安’的习俗。”从事金融行业的季女士,为逝去的亲人选择了草坪葬。 从事工程建设的韦先生的父亲是在2001年去世的,老人家在病重时曾立下遗愿,要与青山绿草为伴。对比了传统的墓葬后,韦先生为逝去的父亲选择了树葬。“有山有水,有草有树,逛了一圈出来,感觉像是游了一遍中山陵。”韦先生说,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,祭奠亲人的心情也会和园中景色一样轻松自然。
接受生态葬的人越来越多 陪记者在园内参观的安贤园企划部副经理李刚说,建园之初他就来到这里工作,一干就是近十年。李经理笑称,他们这个行业曾经是连“朋友都不好交的”,现在他早已习惯了在这个公园般的陵园里担当导游的角色。 “和传统墓葬相比,目前选择生态葬的人还是少部分,但这些年来,杭州人对生态葬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,这是我很真切的感受。”李经理告诉记者,“从一开始,大部分的客户家里,总有一些长辈不能接受这样的生态葬法,需要我们一个个上门去做思想工作。而现在,很多人会主动找到我们,指定要求给家人采用生态葬。” 安贤园2000年推出的第一批树葬、草坪葬穴位在几年前就已经售罄。今年,陵园还欲推出花葬、壁葬等新型生态葬法。所谓花葬,就是把骨灰安放在一个花坛里,花丛中竖一小块石碑。春夏秋冬换不同的鲜花,让亲人长眠在花丛深处。这种葬法占地很小,每年的鲜花养护费用仅为180元左右;以墙代墓的壁葬,每堵墙能容纳成百上千个骨灰盒,非常节约土地资源。 记者了解到,杭州的龙居寺公墓、闲林公墓、半山公墓等几个公墓、陵园也都相继推出了生态葬法。2001年,龙居寺公墓划出最好的一片地建了占地50亩的“永乐园”,有3000多个树葬穴位,是杭州最大的。去年,闲林公墓推出生态葬。今年,半山公墓也开出树葬、花葬区,有3000穴,近期将对外出售。 从经济角度讲,生态葬比墓葬便宜很多。如龙居寺公墓的树葬区,一棵香樟树周围有4个穴,一共3000多元,平均每穴不到1000元,而普通墓葬都在3000元以上。然而价格因素并非是人们选择生态葬的最主要原因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前来扫墓的老人,他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。“死亡是生命的终结,让无法延续的生命化成一片绿色,长留人间,才能使生命更有价值。”
传统祭祀方式因生态葬而变革 清明节意味着一种尊重生命的仪式,其内涵的精华部分在于,向已逝的亲人、祖先庄重地送上思念与敬意。单纯注重扫墓形式,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误读。生态葬法的出现,也让传统的祭祀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。 “扫墓高峰时期,生态葬区比普通葬区要好管理很多。”安贤园的李经理告诉记者,“其实这点不难理解,既然选择了生态葬法,就很少有人会点香烛、焚烧纸钱祭祀,更多人自觉选择用鲜花代替。” 尽管在生态葬法推出之初,偶尔也会有一些人在墓前焚烧纸钱。但是几年宣传倡导之后,这一现象已经彻底消失。“第一年,我们给有需要的客人提供一个焚烧的小炉;第二年,我们指定了专门的焚烧地点;现在,整个墓区再也看不到烟雾缭绕的祭奠场面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安详宁静的追思。” 如今,陵园还免费为扫墓者提供时尚纪念卡,让人们在凭吊时,把对亲人的思念、自己的成长、家庭的喜讯写在卡片上,卡片放在墓碑前或悬挂于松树上,让怀念的思绪在风中摇曳,以告慰亲人。 李经理介绍说:“如果是在清明后来这里,你可以看到树上挂满了各色的纪念卡,很漂亮。还有一些人,会在扫墓时带一些漂亮的饰物,一边放着故人爱听的音乐,一边把这些树好好地打扮一番,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来呵护它。”
力争为生态葬立法 殡葬改革的推进折射出时代文明进步的轮印。传统的扫墓方式,不但造成了祭扫期间城市交通的巨大压力,火灾隐患也让消防部门如临大敌,而一些扫墓者甚至因情绪过于激动引起疾病突发。 推行生态墓地建设,实行生态墓葬,不仅是第二次殡葬改革,更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精神领域破旧立新的思想变革。 从2003年开始,杭州就在全国率先推行了生态墓葬。如今,无论是铁路、公路,还是通航河道两侧,几乎已经看不到一处坟茔,取而代之的是整齐规划,绿地掩映的生态陵园。目前,杭州市几个主要陵园绿化覆盖率都在80%以上,有的已达到90%,走向园林化。
杭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副处长章勇告诉记者,目前这项工作的重点是在广大农村地区。截至2007年底,全市生态葬法的覆盖面积已经达到88%
的行政村。 “农村生态葬法采取的形式,大多是保留骨灰盒的‘草坪葬’。毕竟直接将骨灰深埋入土,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,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。”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各个生态墓地的入葬率正在稳步提高。当地政府部门也采取了只收取成本费、并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等人性化措施,鼓励村民将祖辈的坟从传统葬区迁入新建的生态墓地。 “最终不保留骨灰,将是殡葬改革的发展方向。”章副处长说,“殡葬是一种承载了极大精神内涵的传统文化。我们倡导‘绿色殡葬’,就是要将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陵园,做成一种‘人文纪念公园’。” 记者了解到,今年杭州市民政局将结合贯彻国家即将出台的《殡葬管理条例》,积极展开调研,为修订《杭州市殡葬管理条例》做好准备,力争将生态葬以法规的形式做出规定,使绿色环保的生态葬法真正有法可依。 |